项目针对强输沙海岸港口建设中年输沙量确定、港口平面布局和使用年限、上下游岸滩冲淤预测和生态化防护措施及模拟技术等难题,通过开展强输沙海岸泥沙运动机理、输沙率计算方法、岸滩演变精细化模拟技术、港口工程总体布置与生态化防护措施研究,形成了一套强输沙海岸建港和海岸防护治理的关键技术。 揭示了破波类型、岸滩坡度和泥沙特性对沿岸输沙的影响机理,创建了统一原型和模型、天然沙和轻质沙沿岸输沙率计算公式,提高了沿岸输沙率计算的准确性,攻克了沙质海岸泥沙物理模型相似率难题。自主研发了沙质海岸物理模型试验技术,率先开展轻质沙岸滩演变规律研究,发现规则波和不规则波作用下沿岸输沙剖面分布规律,揭示不同输沙条件下平衡岸段形成机制,实现港口建筑物上下游岸滩多年演变同步模拟。构建了强动力、长时序和多维度耦合数值模拟方法,突破了强输沙海岸岸滩演变模拟技术瓶颈,填补了该项技术长期以来的空白。针对强输沙海岸港口上游淤积、下游冲刷的特点,提出了“双环抱”和“挖入式港池组合上游防浪挡沙堤和下游护岸丁坝”总体布置形式。研发了港口上下游分期建设离岸堤(或T型丁坝)形成连续稳定弧形岸段的防护技术,解决了生态化防淤防冲技术难题,有效延长了强输沙海岸港口使用寿命。
成果应用于毛里塔尼亚友谊港、南部综合港和我国唐山港京唐港区,使之成为强输沙海岸建港的开创性和代表性工程。友谊港年吞吐量由初期五十万吨提高至目前六百万吨,是毛里塔尼亚经济支柱和西非重要出海通道,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物流节点。南部综合港建成后,除辐射西非内陆货物运输外,还是该国南部海上安全屏障。京唐港区在解决了口门区航道强输沙骤淤难题后,2018年吞吐量突破3亿吨,助力唐山港高质量发展,稳居世界港口前三。本项研究成套技术在广东惠来电厂码头、加纳詹姆士敦渔港、贝宁原油码头等国内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沙质海岸港口建设中得到应用和检验,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,推广应用前景广阔。
获得2023年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。  
|